English

5月“信息化校园”在北大出现

2000-05-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实习记者 郑桂红 我有话说

《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一本由来自北京大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12个院系的18名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创作团队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集体创作,对21世纪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进行集体探索和研究的书,将于5月中下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应该说,这批年轻的北大学子很具有前瞻性,敏锐把握住了一个颇具意义的话题——大学的变革是时代变革的产物,传统大学该怎样去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让这些学生感到骄傲和兴奋的是,他们的想法竟与李岚清副总理不谋而合。因为4月3日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大会上,李岚清副总理建议北大学子考虑21世纪的图书馆应当是什么样?21世纪的教学楼应当是什么样?网络时代,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校园,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校园?而此时,该书已经脱稿,正在进一步修改之中。北大的学生们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沿,用这本书交上了一份答卷。

书的创意最初来自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现任校研究生会主席万新恒同学。他在北京大学第15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迎接信息化校园时代”的理念。在这届研究生会的努力下,北大成为中国第一所把互联网络光纤牵进学生宿舍的高校。尔后,他们策划、组织了“Soyou杯首都高校网络文化节”,他们又组成一个关于“I-CAMPUS”即信息化校园的兴趣讨论小组,以北大学生特有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思索着全球的信息化,中国的信息化,特别是中国大学的信息化。多次开会讨论后,最后确定由18位同学共同执笔创作。

“我们希望由此唤起人们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关注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信息化变革,做这场变革的主人。”该书的主要统稿人之一、中文系97级博士生赵强告诉记者。

万新恒介绍了该书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方面,以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全面系统地研究“信息化校园”的内涵及其战略选择,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另一方面,从“价值”和“人文”的角度来研究,阐述网络时代的新观念、新思想,着眼于启发青年学生深入思考在“在数字化生存”的年代里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深入思考中华民族在数字化、信息化的21世纪的生存模式和发展方向。

学生们的大胆探索赢得了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的高度赞扬,他亲笔为该书写序:“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以他们敏锐的触觉发现了这个重大问题(大学的信息化及其变革),但较完整地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社区特征、校园文化这些基本方面去展示大学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并给人们以清晰指导(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的,恐怕还是《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的年轻作者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工作为我们在一个急于熟悉的领域树立了一面昭示方向的旗帜。”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作者除了计算机系和信息管理系的同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文系、历史系、经济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等文科院系。他们的专业特性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在书中倾注了许多的人文关怀。在他们的眼中,冷冰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并不能掩盖大学校园中的青春活力和诗情画意,所以,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既有认真、深入的思辩和推理,又不乏美妙的文字、趣味横生的情节和震撼人心的结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杨芙清认为:“此书出自第一代接触‘信息化校园’概念的大学生之手,大部分作者的学术背景都不属于‘信息科学’本身。但是,这也正是信息化的特点,年轻、开阔,在相互激发中把思想引向深入。”据悉,该书的首印数可达几万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